在珠江之畔、香山故地,有这样一座城市,它镌刻着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印记;它紧握向上的“拳头”形版图,恰似这座城市军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姿态。
这片浸润着革命先辈热血的红色沃土,曾是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重要根据地,杨殷、欧初、罗若愚等革命先驱,从这里出发,将崇军尚武的精神火种播撒大地;拥政爱民的赤诚情怀,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2023 年 7 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王创向部队移交共建项目“钥匙”
带着期待,记者走进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 广东省中山市,探寻其双拥工作的创新密码与动人故事。
从喀喇昆仑“钢铁营房”
到珠江之畔“共建体系”
在海拔5300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由中山市援建的集成式现代化营房如钢铁堡垒般矗立。2021年,这座集训练、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设施,以“3个月设计施工、30天攻坚交付”的“中山速度”,刷新了高原基建纪录。
“从中山到高原哨所6000多公里,不仅要穿越疫情管控区,而且上山的道路更是险象环生。”中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林良旭回忆,为攻克高原施工经验的空白难题,中山紧急调动78家科技企业协同攻关,创新采用先进技术,在机械效能因低温锐减40%、半数人员出现高原反应的极限条件下,将75天工期压缩至30天,最终在大雪封山前为边疆官兵成功筑起了一座“温暖港湾”。
这座营房堪称“中山智造”的科技范本:自洁阻燃复合材料墙体、三层保温门窗搭配高科技温控系统,使室内常年保持舒适温度;VR作战训练室、3D影院与音乐放松舱构建起心理调适体系;60年使用寿命的建材均通过无放射性认证。“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模式被全国双拥办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双拥共建从来都是“双向奔赴”。中山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建立了“城连共建”长效机制,援建营房后持续投入资金完善部队文化设施,搭建起军民交流的坚实桥梁。为进一步弘扬爱国精神,2023年和2024年,他们特别邀请边疆官兵走进中山,开展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主题的系列宣讲活动。8场宣讲共有近6000名来自中山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聆听戍边官兵讲述坚守高原哨所的感人事迹。当大屏幕上播放出边防官兵踏雪巡逻、跨越雪山的画面时,现场不少观众眼眶湿润。这些真实而震撼的故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山人心中的爱国热情。
拥军不止于雪域高原,珠江之畔的实践同样澎湃。2021年以来,中山市投入专项资金为部队解决重难点问题50余项,按时发放优抚安置各项补助,设立“拥军优属保障资金”专项经费,专项保障拥军优属活动。更具创新性的是,中山聚焦“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志愿练援战”,构建起“三位一体”拥军支前志愿服务体系。30名核心队员中85%具备救援专业背景,有16名持有国际急救证书。这支全省首支具备应急救援技能的红旗志愿服务队,开展水域救援演练30余场、安全宣讲130余场。其拥军支前工作获评“全省十大优秀改革创新案例”,并作为全省唯一推荐、全国十个优秀项目之一在天津推广经验。2025年,拥军支前队伍作为全省六个地市代表之一圆满完成全省综合演练、全国双拥办主任会议演练观摩活动,工作成效获中央军委、全国双拥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的高度肯定。
制度创新始终是中山双拥工作的核心引擎。该市出台《双拥工作联动协调制度》,推行“惠军实事清单”机制,近两年为军人军属办实事超180项;146条优待措施构成的“优待目录清单”覆盖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307个三级服务保障机构下放31项市级事权,实现拥军服务“零距离”。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其中,308家企业签订双拥协议,500余万元社会捐助资金注入帮扶基金,形成“全民拥军”的生动局面。
驻中山部队以“视人民为父母”的赤子情怀回馈地方,近3年出动6万余人次参与疫情防控、防汛抗台风等急难险重任务,持续开展扶贫助学活动;3000多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活跃在应急救援、红色宣讲一线,累计服务超13万小时。这种“民拥军、军爱民”的良性互动,正推动中山向新一届“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坚实迈进。
从喀喇昆仑“钢铁营房”到珠江之畔“共建体系”,中山市以“硬实力”建设与“软机制”创新并重的思路,为新时代军地共建提供了“中山方案”。正如林良旭所言:“双拥工作不仅是政治责任,更是城市精神的传承。我们会持续深化军地协同,让边疆官兵感受到后方的温暖,让国防意识融入城市血脉。”
从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到国防教育“入脑入心”
清晨阵雨初歇,记者来到地处中山市黄圃镇石军村的红色文化基地,一排排芭蕉树随风摇曳,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而茅草屋内,煤油灯与蓑衣静静地悬挂在墙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革命先辈艰苦奋战的峥嵘岁月。
石军村作为中山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感人的革命故事。“战斗从早上8点激战到下午3点多,当时的村民冒着枪林弹雨,担茶送饭送弹药。党群军民齐心协力、奋勇拼杀,打得来犯者抱头溃逃……”说起当年那场激烈战斗,退役军人、石军村党委书记郭宋华激动不已:“石军村涌现了许多抗日先锋,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谈及打造石军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初心,郭宋华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石军村的一名退役军人老党员,受父辈的影响,2003年回到石军村任党支部委员后,他广泛查阅石军村革命红色资料,四处征集承载红色记忆的文物。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9月,中山首个农村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石军村落成。
石军村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建成后,吸引了周边大批游客来参观学习,最多时一天有8个单位前来参观,近年来成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打卡地”。据统计,石军村依托革命建设史迹展览馆、党员教育基地打造的“访、温、讲、听”多元化红色研学基地,平均每月接待约60个单位组织、约700人次。
中山市拥军支前红旗服务队开展海上救援演练
“石军村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窗口。”中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凝冰介绍,近年来中山市从阵地建设、宣传载体、教育资源等多维度发力,全方位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与双拥氛围。
在宣传矩阵构建上,中山市依托中山双拥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山日报》国防专刊,实现线上线下宣传全覆盖。在阵地建设方面,中山在城市主干道、公园、公交车身等显著位置,设置双拥工作宣传栏;将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升级为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近年来,累计培训港澳青少年超过2万人次。
与此同时,中山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学校教师、中山驻军、共建部队、老兵宣讲团、功臣模范、最美退役军人等群体纷纷加入,通过课堂教学、红色宣讲等多元形式,将国防教育与双拥精神播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中山,有一支由老兵组成的宣讲团——“戎耀香山”老兵宣讲工作室。成员中,有人亲历过枪林弹雨的战火硝烟,有人在祖国边防默默坚守多年,还有人在抢险救灾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活跃于社区、校园、机关、军营等场所,以“行走的红色课堂”形式,将红色精神散播在南粤大地,让人们在聆听中沉浸式接受精神洗礼。
记者在中山采访时,有幸走进校园聆听了一堂国防教育课。宣讲过程中,老兵们饱满的激情、真挚的讲述,深深触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样生动且直击心灵的宣讲,不仅让国防教育深入人心,更为国防事业发展与红色精神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宣讲员孙宏宁曾服役于“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退役后,他在中山创业的同时投身公益事业。无论志愿服务到哪里,他都不忘讲王伟的英雄事迹。作为王伟生前战友,孙宏宁坚定地说:“我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英雄故事,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激励更多人支持国防建设。”
老兵马海永每次外出宣讲,都会精心准备一个“移动展览角”——他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红色物件带上,用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展品,讲述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回忆起宣讲场景,他感慨道:“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
在马海永的工作室里,一块写满孩子们心声的留言板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中国强大”“中国万岁”“我长大了要当兵”“努力冲进国防科技大学”等滚烫话语。透过这些文字,记者仿佛看见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跳动。
随着老兵宣讲团的持续耕耘,爱国拥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他们将崇军情怀内化为人生志向,并汇聚起保家卫国的涓涓细流,带动着南粤大地参军热潮奔涌向前。
从退役军人“洗车免费”
到全城老兵“尊崇有加”
“老板,洗车多少钱?”
“35元。您有退役军人优待证吗?”
“有!”
“那免费。”
在中山市沙溪镇沙溪南路的雷神汽车维修一站式服务中心,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退役军人孙先生手持优待证,看着洗车工熟练地启动水枪,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脱口而出:“真的是免费呀!”
“退役(现役)军人持优待证(有效证件)免费洗车!”醒目的标语在雷神洗车店的招牌上格外引人注目。门店墙上张贴的海报详尽罗列着拥军优待项目:洗车、补胎、加水加气、室内纳米雾化消毒、搭电救援等,现役军人及退役军人持证均可免费享受;打蜡、镀晶、抛光、保养、维修、喷漆等其他项目,均可享有8折优惠,字里行间满是对军人的尊崇与敬意。
很难想象,这家把拥军优惠到“0元洗车”的店铺老板肖冬玲,既不是退役军人也不是军属,而是位年轻的创业者。“电视里军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画面,看着让人心里热乎。”她笑着告诉记者,“没什么高尚想法,就想让他们知道,当兵永远光荣。”这份朴素的敬意,恰是中山社会化拥军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退役军人在中山市沙溪镇雷神汽车维修一站式服务中心 体验免费洗车服务
在这座城市,拥军优属早已超越单点善举,织成一张覆盖民生的立体网络:18个部门联合出台的针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待对象的146条基本优待目录,让军人军属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享受“绿色通道”;首创的“中山崇军特惠联盟”里,484家门店在“中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公众号上列成清晰优惠清单。
点开“崇军联盟”特惠门店清单,搜索任意一家,点击“详情”,门店电话、地址、优惠优待政策一目了然。搜索“富丽轩餐厅”,优惠一栏写着:早晚市免整桌茶位费、晚市送精致点心。富丽轩的老板李锦祥是“子承父业”的90后海归,谈起加入“崇军联盟”,他感慨道:“出国才懂祖国的分量,军人扛着责任,我们理当用烟火气回馈。”
更动人的是政策里的“硬指标”:军转干部安置100%按政策落实;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转业士官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和国企正式编制;随军随调家属100%按政策妥善安置;现役军人子女100%按意愿安排进入省、市一级学校;军休干部及伤病残军人100%落实接收安置政策;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项目和标准100%落实。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六个百分百”政策为军人解除的后顾之忧。
在中山,拥军不是口号,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图景,把更温暖的关怀渗透在“五大行动”中:“培树典型”行动,让老兵宣讲团走进校园机关,讲述烽火岁月;“结对解困”行动,900多组帮扶结对成员每季走访困难退役军人,累计发放帮扶金数千万元;“健康关爱”行动,连续18年开展“关爱功臣送医送药”活动,为3000多人购买专属医疗保险;“就业帮扶”行动,打造的军创联盟带动3000多家军创企业年缴税费超5亿元;“走访慰问”行动,累计解决1700多个退役军人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个港湾、一套名录、一项制度、一张蓝图、一颗红心、一杯热茶、一站服务、一跟到底。”说起对老兵的关爱,三角镇党委政府创新推出的“八个一”工作法,为退役军人提供暖心贴心服务。当老兵走进三角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首先递上的是一杯热茶;墙上挂着的“老兵名录”里,每个人的服役经历和家庭情况都标注清晰;“一站服务”意味着从政策咨询到矛盾调解,不用多跑一趟腿。最亮眼的是“老兵调解室”,以梁添福为代表的退役老兵化身调解员,把部队里的“战友信任”融入纠纷化解,成功帮助基层政府化解了多起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数据显示,这套融合“兵味”智慧的工作法成效显著——三角镇已连续5年实现退役军人零上访,真正构建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矛盾化解体系。
当退役军人在洗车店收获免费服务,当军人军属在餐厅享受贴心优惠,当转业官兵踏入理想岗位,当困难老兵得到帮助和关爱……这座城市用市井烟火与制度温度,写就了一句无声的承诺:那些守护岁月静好的人,理当被岁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