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京召开,中山成功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顺利实现“六连冠”。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中山市双拥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军政军民团结一心、携手奋进的生动见证。
中山是珠江纵队坚持抗日斗争的根据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这片土地。一直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军地双方携手共进,在拥军支前、优抚优待等方面成绩斐然,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双拥工作模式,凝聚起军政军民团结的强大力量,为中山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健全机制,夯实双拥根基
中山党政军领导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联动、群众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推行党政军、市镇村、军社民“三个联动”机制,出台双拥工作联动协调、军民共建等一揽子制度政策,不断凝聚双拥工作合力,推动全市“一盘棋”、军地“一体化”。按照“五有”标准,市镇村全覆盖设立307个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明确双拥工作职责任务,形成了上下贯通、条块结合、覆盖全市的大双拥工作格局。
军地合署办公凝聚双拥工作合力
拥军支前,服务练兵备战
中山建立健全拥军支前工作体系,强化应急演练及保障体系建设,细化职责任务,提升联动保障能力,全力支持驻军部队建设发展,积极解决官兵后顾之忧。在拥军支前任务中,中山以“广东速度”“中山智造”高质高效完成全国首批“城连共建”工作任务,得到部队官兵和上级的充分肯定。率先组建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拥军支前服务队,每年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保障,配备无人机、冲锋舟等设备,充分发挥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综合服务应急功能,成为地方应急救援的重要后备力量,该队成功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并向全国推广经验。
中山市拥军支前红旗服务队开展海上救援演练
创新发展,打造双拥品牌
中山持续夯实服务基础,推进服务站点品牌建设,实现23个镇街服务中心、17个300名以上服务对象的村级服务站“全国示范型”“省星级”全覆盖,125个村(社区)服务站达到“全国示范型”标准。着力打造优先优待品牌,18个部门联合出台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待对象基本优待目录146条,有序推进优待证申领工作,实现“应办尽办、应领尽领”。首创“中山崇军特惠联盟”,发动400多户商家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推出900多项“三优”特惠项目,让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在生活中享受更多实惠和便利。在就业创业方面,创新打造“1+3+3”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体系,开发中山军创联盟综合信息平台,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一体化服务。在服务机制方面,中山落实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积极为优抚对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连续多年开展“关爱功臣送医送药”活动,建立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结算系统,让优抚对象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用心用情服务退役军人开展“健康体检”
宣传教育,厚植双拥情怀
中山注重加强阵地建设,建成“一站一号一刊”宣传矩阵,把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打造成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培训港澳青少年超过2万人,为增进港澳青少年对国家和国防的认识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城市主干道、公园、公交车身等显著位置设立双拥工作宣传栏,让双拥文化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宣传推广上,中山市广泛发动学校教师、中山驻军、共建部队、老兵宣讲团、功臣模范、最美退役军人等各方力量,积极投身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此外,还突出军地互动,邀请共建部队到中山为28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国防教育宣讲成为全省典范。深入开展“南粤双拥薪火相传”情系边海防官兵活动,近两年发动社会群众创作手抄报、短视频,与边海防官兵开展网上互动,让军民情谊在互动中不断加深。
邀请共建部队官兵到中山开展国防教育“七进”活动
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
中山全力推进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加强全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认真组织“9·30”烈士纪念日活动,积极开展清明节祭扫工作,解决中山革命烈士陵园60多年来未完成的土地确权问题,中山革命烈士陵园成功入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实施退役军人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培养“兵支书”“兵委员”队伍,多措并举支持近军创企业科技创新、增资扩产、产业发展,市镇全覆盖建成“老班长工作室”,打造“戎耀香山”老兵宣讲团、红旗志愿服务队等亮点品牌,涌现出一批荣获国家、省荣誉的退役军人先进典型,有效引领退役军人在“百千万工程”主战场冲锋在前、积极作为、作出贡献。建立健全“1+3+3”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16个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示范点,常态化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引导退役军人“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志”。
组织开展“9·30”烈士纪念日活动
中山连续六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是长期以来坚持做好双拥工作的有力证明。未来,中山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不断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双拥之花在伟人故里绽放得更加绚烂。